“此言差矣!兄台当真以为这状元郎写不出花团锦簇的文章?” “唐顺之,唐枢,一甲前三里倒有两个姓唐的!我唐氏当兴!” “……一个常州府人,一个淮安府人,都是南直隶的,与你南仇唐氏有何渊源?” “祖上自然同宗!我南仇唐氏也是青州唐氏迁到临淄的,山东唐氏昔年南迁者不知凡几!” 而官场之中,则都口干舌燥地看着那制科的消息。 正六品及以下,都有资格参与。 这正六品,很微妙。大明知县,都是正六品。新科进士当中,哪怕状元,一开始的授官也不会超过正六品。 现在有些人自知其实没什么机会,但毕竟是一个自己的策文能直达中枢的机会,将被朝堂重臣看到。有抱负的,想进步的,都在跃跃欲试。 还有些知县和更低品的官则根本不指望这些,他们却也不缺乏政治智慧。 看到这消息之后,只是连连唉声叹气:“苦也!” 上官手里又多了一条鞭子。 不好好干?敷衍? 可以。 但是考绩之时,一句进取之心不足的话是会给的。 没想一飞冲天,不代表一辈子就满足于只爬到正六品。 如今乡试恩科年年开,副榜举子和副榜同进士必定越来越多。 万一正六品的好官位也保不住,被挪到其他清苦衙门呢? 消息继续往南传,到了淮安,刘天和自然开心得不行,同时又有点忧愁:突然高中榜眼,那还能很容易地把唐枢请到河道衙门吗? 消息再传到南京,南直隶勇夺前二,一甲之中独占十席,文教以南直隶为最的局面仍旧没改。但在南京吏部任郎中的徐阶却怅然若失:因严嵩提携,升得太快了,他有点希望自己还是正六品的知县。 消息再传到南京东面、杭州西北的常州府,状元的荣耀属实点燃了这常州府。而唐顺之出生成长的武进县,张灯结彩敲锣打鼓。唐顺之的老举人父亲喜极而泣,常州知府和武进知县还在连连恭贺:“唐翁,这还早呢!状元公雄文我已拜读,以应德之才,明年制科夺魁再封伯爵,那也是大大有望!明年此时,这里只怕就是伯爵旧宅了,唐翁也少不了一个封赠!” 消息到了杭州,严嵩琢磨着举荐谁,提携哪个。 消息到了福建,这里正组织武举乡试的报名。 泉州府出了一个探花郎,龚用卿也名列一甲二十四,俞大猷一边高兴,同时盯着那“靖国武略科”几个字。 制科要写那么多策文,那终究还是儒将。武将当中,有几人能考? 这可能是他最好的机会! 唐顺之、唐枢、王慎中这些人,他们的目标自然是那定国安民科。 而定国武略科,考的必定就是兵法韬略。他们这些“文曲星”,又有几人精于这些? 赵本学家里,他这个赵宋皇室后裔看到朱厚熜又效仿宋朝再开制科,心中好感再加不少,同时也更加专注于对俞大猷的特训。 “这是你最好的机会。封伯之后,将位低不了!为师一生所学,就盼你传承衣钵,再复山河!” 这时北京城里,唐顺之也刚刚到了兵部报道。 为了制科,这一科的一甲,都没再像前科里有些人一样先回一趟老家享受荣耀,又或者成亲。 唐顺之授职兵部主事,正六品。 而他到兵部的原因m.xiaP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