祭孔典仪的事情安排完毕,围在四人身边的读书人这才散去。 徐渭如今三十二岁,诸大绶三十一岁,四人中徐渭不是年纪最大的,但是看起来是最沧桑的。 徐渭很早就中了秀才,但是在乡试上一直都不如意,去年的浙江乡试再次落榜,对科举也有些心灰意冷了。 诸大绶的科举也差不多,他二十一岁就中了举人,还是乡试第二名,但是到今天连续考了十年的会试,每一次都名落孙山。 等到众人散去,诸大绶说道:“文长兄,你真的要给那人做幕宾?” 三人都看向徐渭,他叹息一声说道:“家中困顿,再不为幕全家老小都要饿肚子了。” 众人当然知道这是徐渭的托词,他虽然科举不畅,但是他也绝对算不上揭不开锅。 徐渭的书画双绝,在曲艺上造诣也颇深,他又是王学传人中所学做驳杂的,谋略兵法治政无一不通。 就算是徐渭不出仕,以他的名望也绝对不会饿死。 诸大绶所说的那人,就是刚刚取代张经,成为主持浙江抗倭大局的浙江巡抚胡宗宪。 诸大绶并不掩饰他对胡宗宪的厌恶,胡宗宪是严嵩的弟子,越中十子当年都是经历过严嵩禁毁书院的,再加上王学传人清流的立场,更让他们对于胡宗宪喜欢不起来。 张经其实在浙江的名声也不好,他调外兵入浙,大规模使用客兵,将浙江的治安搞得一团糟。 但是张经毕竟是取得抗倭大捷的,但是严嵩的党羽赵文华伙同胡宗宪弹劾张经,如今张经和李天宠被杀,更让浙江读书人鄙视胡宗宪。 徐渭也知道这是胡宗宪身上抹不去的污点,他叹息一声说道:“胡汝贞此乃权变之术,由他主持抗倭,总要比让他其他人来主持好吧?” 众人沉默了,如今论对倭寇情况了解,确实胡宗宪是第一。 而胡宗宪自从接受了抗倭主导权之后,也一直在征辟本地熟悉倭情的士子协助他抗倭,还听从了浙江当地的意见不再调集客兵入浙,而是改让俞大猷戚继光在本地募兵。 这些举动也让浙江读书人对他改观了一些,徐渭和胡宗宪本来就有故交,在胡宗宪的邀请之下,徐渭前段时间答应胡宗宪做他的幕僚。 徐渭说道:“抗倭乃是吾的大愿,谁能抗倭我徐渭就支持谁,我已经答应入幕协助胡汝贞赞画抗倭,大家就不要再劝了。” 众人沉默下来,胡宗宪举起抗倭大旗,众人也不好再说什么,毕竟浙江也是倭寇祸害最严重的地区,这两年几场大乱都发生在浙江,浙江读书人对倭寇也是最痛恨的。 徐渭对诸大绶说道:“这次祭孔典礼之后,端甫兄就要入京赶考了,祝愿这次端甫兄能够高中头榜!” 众人纷纷附和,诸大绶却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道:“不求名列头榜,只求不要名落孙山啊。” 众人也沉默了下来,科举考试的残酷就在于此,即使是诸大绶这种二十一岁就中举的天才,在科举这个天才的厮杀场上也连续几年都不中。 徐渭更是干脆连举人都考不上。 这个话题有些僵,陈鹤说道:“这些日子要在衢州书院讲学,诸位兄台还是尽快将题目定下来,好让齐聚衢州的士子早做准备啊。” 衢州书院的“讲学”,实际上就是辩论,而且历来的传统一直都是紧贴时政的,用现在的话来说,这个所为的讲学其实就是一省的读书人聚集在一起“键政”。 不过对于读书人来说,键政倒也不是完全的浪费时间,因为殿试的题目是要答策题的,也就是考策论。 等到了殿试的时候,要考察的就不仅仅是做八股文的能力了。 能参加殿试的,就已经确定进士资格了,这些都是要外放出去做官的,所以考较策论也是正常的。 这次参加衢州书院讲学的读书人中,很多都是要进京赶考的举人,聚集在一起讨论时政,也算是提前为殿试做准备了。 众人看向徐渭,徐渭不假思索的说道:“就以海禁为题吧。” 众人纷纷点头,这m.xiap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