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惜石仲魁就算记忆力变强,甚至过目不忘,可对刘秀的了解实在太少了。 第381章 引君入瓮 只记得大魔导师会在长安求学五年,学的还只是《尚书》而不是全部的四书五经。 好在石仲魁有足够信心,自己在大周学到的知识,足以传授这年代的学子。 儒学真正传到寒门中,还得从隋朝开了科举之后。 两汉时,即便是豪门家中,都不一定有全套的经史子集。 往往都是某个家族出了个善于注解某一种经书的大儒后,便专注于研究这本书。 当然,这和学问的载体还是竹简有很大关系。 真正大规模推广纸张,还得到东汉汉和帝,也就是公元105年之后。 而此时王莽刚刚篡汉,新朝是公元8年到公元23年间存续,读书人使用的自然还是竹简。 甚至到了东汉末年,曹操也算是宦官后代,但他求学时带的还是竹简。 进了长安城后,石仲魁很快在城东寻到一处面积还算不错的宅子,花了两块马蹄银直接买了下来。 王莽篡汉朝局动荡,就连京城里,也有的是高官、家族被逼着辞官或者归乡。 石仲魁不求在皇宫附近找宅子,毕竟自己虽然是拿到了云班宝箓的神仙,但在地仙界的南詹部州人间界,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外人、陌生人。 被权贵盯上自己不怕,却也是个麻烦。 甚至别看王莽篡汉,在世人眼里是个逆贼,但他此时却是人间帝王。 没那个神仙会傻乎乎的去搞死他。 好处没有,代价却大的很。 而且到了刘秀这一代,若是他那个当县令的爹没死还好说,但亲爹一死,他其实已经是平民了。 甚至在他9岁时,兄妹几人成了孤儿。 若不是叔父接去照看,能不能长大成人都难说。 而且刘秀的长兄刘演极其不靠谱,结交豪侠、肆意妄为。 说好听点是仗义疏财,说难听点,刘演就是个二流子。 刘邦再这么说也是个亭长,有官身在,他结交豪侠是有一定底气的。 同时结交豪侠的同时,刘邦更多的还是交好当地的官吏,可以说目的非常明确,活的更好,也打开自己的名气。 而刘演十几岁便出去胡混,最后也没混出的名堂。 好在有老祖宗刘邦的例子在,新朝末年,赤眉、绿林、铜马起义,大批地主豪强也趁机防抗新朝。 刘演和其他刘姓子弟自然不甘落后,趁势起兵。 可惜最后傻乎乎的被人骗去京城,一刀给砍了。 若是他成功那是第二个刘邦,可失败了,他就什么都不是。 …… 石仲魁既然在等着刘秀进长安求学,当然得考虑到刘秀平民身份,在城东离城墙不远处买宅子来个守株待兔。 不过这期间,还得打响自己的名气。 把王不离招来,命他化身成中年仆役,石仲魁白天在宅子里,靠近大街一侧院墙的水榭里,弹琴吹笛。 偶尔也读一读《左转》《尚书》。 琴声很容易就能吸引住来往的行人,而且会弹琴在这年代,绝对属于高雅之人。 更别说石仲魁的琴,是天庭之物,那笛子也是个中品灵宝。 只是石仲魁晚上回家陪媳妇,自然不会很早就来到长安城。 上午吹笛子、下午弹琴,吸引住文人士子的同时,三五日后就有小商小贩,把摊位摆到石仲魁家附近的街道上了。 石仲魁经过这几天,也知道了此时是时间。 但让他意外的是,现在居然已经是新朝10年,大概是公元18年。 仔细算算,刘秀应该早已经进京读书4年多了。 想了想后,石仲魁明白与其自己去找,还不如把人吸引过来。 平日里除了弹琴吹笛外,闲下来便查看一番长安城内和城外,随手干掉那些个鬼魅、妖怪,赚点功德。 不知不觉便过了一个月。 大概是因为石仲魁始终没露面,好奇的豪强、官吏果然如石仲魁期待的一样,基本上也失去了耐心,连续七八天都没几个人上门求见。 至于那些个市井泼皮无赖,仅仅只是为了听曲子,也不会来找石仲魁的麻烦。 更不敢找他这种雅士的麻烦。 这一个多月里,听曲的人不少,但为了偷听他读书的寒门子弟同样不少。 既然刘秀读的是《尚书》,石仲魁平日里朗读的书籍中,《尚书》自然最多。 M.Xiap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