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在是像。 曜初笑道:“小时候住在姨母家里,还曾用刻花尺帮姨母打过格子。或许父皇当年看得格子,就有女儿描的。” 皇帝难免感慨:那时候曜初被姜卿抱走的时候才满月,如今已然是能为他们分忧的真正的大唐公主了。 他低头看向女儿列的表格。 将从贞观年间门起,直到今岁剡纸的朝廷征买价,都列了出来,并且还画成了一道上升的曲线。 此外,还将朝廷年度正式公文剡纸与寻常麻纸、诏书特质的黄纸等纸张的用量也都列了出来。 原始数据来源——辛侍中。 曜初近来与辛侍中打过一番深刻交道后,忽然就明白了,为何姨母当年会把从辛侍中手中赚到几贯钱,当成一件念念不忘开心事。 皇帝看过奏疏,也觉得是件该着手改的事情了。 虽然纸看似是小事,但规定多年的公文用纸,除非来自皇命,不然官员们是不敢随意调换的。哪怕是宰相,深知积弊,也只能在限制用量方面想想办法。 曜初道:“姨母是去过剡溪的。”姜沃在纸上上心,自然去看过官方指定公文用纸的产出地。 “姨母给我写了信,叹道若再下去几十年,只怕就不只是剡纸价昂,而是滕将砍绝。恐后世剡溪不复生藤矣” “只是当时没有制出能够替代的纸,便没有回禀父皇母后。” 皇帝听了这话凝神道:“曜初的意思是,现在制出来了?” ** 登州。 姜沃放下手里的剡纸:“也不知出版署有无做出竹纸和构皮纸。” 在去过剡溪后,姜沃就随信寄给曜初两种后世明清官方纸张的制纸法。 皆是出自明代《天工开物》,一为竹纸,一为构皮纸(榖纸)。 尤其是竹纸,到了明清后,产出于夹江(四川夹江县)的夹江竹纸,直接被钦定为科举专用‘贡纸’。 说来也巧,据记载,夹江造纸还正是起自唐,后来完善于宋明,至明末时,夹江竹纸的手工造纸每一步技术已近乎完美,哪怕到了现代,如不用机器,也没什么可改进的。 而现在,姜沃又把它从明末的书中,扒拉出来,放到这个时间门线的大唐。 其实夹江竹纸为保障质量,造法依旧繁复精细。总共七十多道流程,从最开始处理竹子到最后做成一张纸,需要大约两三个月的功夫。 但竹纸跟构皮纸,比如今用的剡纸,都胜在一个最关键的地方:原材料易得! 蜀地漫山遍野的竹子,绝对比剡溪一地的古藤多而且多。 而构皮纸的原材料构树,生长很迅速,而且果子清甜好吃,叶子能够入药,树皮被扒掉专门做纸张后,剩下的木头还是很优质的柴火……姜沃觉得,这种树就像是动物里的猪猪,对人类来说全身上下都是宝(当然,对树和猪自己来说,就比较惨了)。 上好的构皮纸,鲜□□细,不易破损,也是明代官方乃奏本所用之纸。 “也不知帝后会选哪一种纸,作为日后的官方用纸。” ** 曜初像方才给父母递樱桃酪一样,递上两种纸。 “父皇母后瞧瞧,竹纸和构皮纸更喜欢哪一种。” 这两种纸在唐之前,也并非没有,譬如晋代就有‘逍遥竹素’之语,可见已然有竹纸。 只是制作技术很不稳定,质量有些不够格成为官方用纸。 但现在又不同了,技术是跨越时空经过检验的稳定。 曜初拿了笔墨过来,将两支笔皆是蘸墨后,分别递给父母。 帝后起笔,皆是随手在纸上写了个‘敕’字。 敕,乃皇帝诏令之意。 这是帝王最常写的字之一。 而媚娘下意识写完后,略顿笔,又若无其事加了几个字,变成了‘帝有敕令’。 皇帝倒未留意对面人写了些什么,他只是研究了一下两张纸写过字后的状态。 “朕倒是觉得竹纸更好一些。侵润保墨,浓淡墨痕皆宜。” “媚娘觉得呢?” “两者都好。” 媚娘忽然想起之前姜沃一句话,说什么‘小孩子才选择,大人全都要。’不由莞尔。 笑过后对皇帝道:“陛下,竹纸虽好,但到底是蜀中才多好竹。”北方的竹子从质到量都不如蜀地,且北方许多竹子也不适合造纸。 若只选用竹纸作为官方用纸,就如同选剡纸一般,还要每年去蜀地征买,运回长安。 媚娘把笔放下:“但北方倒是适宜种构树。一来省了运纸之费,二来,也省了只用一种公文纸,又出现朝野间门皆以‘剡纸’为夸,人皆嗜利,剡溪趁夜斩藤私卖之事。” m.xIAP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