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这些年,神都中除了专门的女子私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,也有越来越多有大儒坐镇的书院、学堂放开招收女学生。 有时候,杨小藜觉得这十来年过的太充实,太快。 一天天过去的时候没察觉到什么骤变。 但有时候格外去回忆年少事,才惊觉变化之大,令她这亲历者都有些不敢相信。 甚至晚辈们听了还觉得是‘奇异故事’。 比如她现在休沐日去刘筠刘校长(殷王妃)的县学兼职代教,作为三级研究员,给学生启蒙格致之学。 当然,杨小藜不可否认的是,因刘校长给的钱多能够补贴家用多还贷款,她才休沐日愿意来回跑。 而今晨,杨小藜在教室里,跟一个和她当年一般年纪的八岁小女娘说起‘老师当时还犹豫要不要去上阳宫内读书’时,得到了学生不可置信的眼神。 那小女娘明显家境殷实,听杨小藜说完后就捧着书本嘟囔道:爹娘送她来读书,每日都恨不得拎着她耳朵告诉她好好念,花多少银钱买书和笔墨都没关系,只要这辈子考进上阳宫内读一读书,就光宗耀祖啦。 于是那孩子小大人似的叹气:“可惜我没赶上杨老师的好时候。” 不然就直接进去念书啦! 杨小藜不由笑了:是,她赶上了好时候。 但……眼前的孩子们,赶上的如何不是更好的时候? * 杨小藜换过家常衣服,取下了头发上赶路时扎着的包头。 杨母在旁给女儿递了一杯温热的饮子,也有些心疼道:“你平日要在城建署当值,每攒几日休沐还要赶到东页谷县的女校去教书,也太辛苦了些。” 杨小藜笑道:“早些将署中银钱还了,心中不就踏实了?” 其实她如今的俸禄母女两人吃用舒坦绰绰有余,但因‘背着贷款’,她知道母亲总是减省的。 她的午膳都是在公厨吃,母亲自己就吃的特别简单,有时候吃个饼配上自家的几块酱菜就过去了。 “阿娘,东页谷县做的好豆腐,原先夏日不好捎带,如今天凉下来了,我就带了些回来。” “我先送些好的去刘融姐处。” 宵禁是指坊子外的大路上,夜间不得有人乱走,坊内是无妨的,甚至坊内还有食铺彻夜开着。 而这些年,杨小藜有什么好东西,都不忘送去给当年的抄报铺副管事,也就是告知并鼓励她去上学的刘融姐一份。 听她提起刘融,杨母忽然一拍手:“我真是老糊涂了,这么要紧的事儿都忘了说。” “你不该拎豆腐去,应当拎些正经贺礼去——你刘融姐高升了,不再是洛阳抄报铺的总管事,从后日起,就要去大司徒府上做长史官去了!” “啊?” 杨小藜这一声‘啊’里,先是惊喜,再就是迷惑了。 长史官……宰相府哪有长史官? 便是按照爵位算,也得公主、亲王、郡王等府上才有长史。 杨母道:“官场上的事儿我不太懂,你自去问吧。”又道:“四色礼都给你备好了。” 她虽对自己减省,但在女儿的事儿,尤其是正事儿上,倒是从来不省的。 杨小藜耐不住性子,当即就出门往刘融姐家去。 ** “各公主府、王府长史之职,原是统理府寮,纪纲职务。”几乎就是管着一府所有庶务,其中自然包括官场上的应酬往来。 刘融与杨小藜解释道:“陛下特旨,亦按此为姜府置属官。” 只是大司徒多不在府中,且府中也无旁的主人,因此她府上的长史最要紧的公务便是负责接应拜帖,替大司徒安见拜访官员之事。 刘融与杨小藜大约讲了讲她的工作:每旬(十日)起始,大司徒会交给她一张时间表,上面是她那几天(一般隔三四日才会有一天)会回到姜府,有暇按序见送上拜帖之人。 而她要做的,就是汇总诸多送到大司徒府的拜帖,整理过后以表格和一句话事条的形式呈给大司徒。 之后再按照大司徒标出的要紧程度,将红牌、黄牌等各色不同的预约牌分送给拜访之人,定下时间。 当然,还有一些拜帖就要由她这位长史官代为回掉,亦或是指引送拜帖的人去相应署衙。 总之,相当于一份宰相府机要秘书的职位。 其实许多宰相会锻炼自家晚辈,亦或是养着专门的幕僚来做这件事。 而大司徒府上原人少,无有家中晚辈行应酬事。 从前自然有人料理此事,如今无人照管,大司徒也不愿现聘幕僚。于是便由皇帝专门下了敕令,令吏部选合适的擅长庶务的女官和女吏们,按照公主府的设置,给大司徒组了个‘属官队伍’。 刘融在庶务、管理上都有丰足的经验,便被选为了大司徒府带头的长史官。 M.XiAp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