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希濂性子急,就抢先说:「我觉得挺有可能的,王台生这个人还是挺可靠的,他从不害自己人。而且据南京最新的情报显示小日本又在东北挑衅,好像砲击了辽寧的一个叫做安东还是丹东的小地方,说不定老毛子正因此蠢蠢欲动。何况我们刚好夹在自由联盟託管地和老毛子中间,自由联盟留意到老毛子的动向,应该不难。王家情报做的挺好的,我判断他们应该是好意,才通知我们,所以我们应立即提升战备等级,加以戒备…。」第三十四集团军全体上下还不知道王绍屏即将前往兰州赴任,担任扩大之后,管辖横跨甘、新、青三省的西北绥靖公署主任一职;更不要说他失踪一事,三人更是一无所悉。所以不只宋希濂,其他两人也都以为这封台北电报是王绍屏得到相关情报后,特别授意发过来的。 陶峙岳性格保守,而且比较具有政治敏感性,他则主张:「我看还是将电报发往南京,请示中央再说。」陶峙岳可能完全不记得王绍屏的装备所曾在剿共战争中,曾根据中央指示出动航空教导团,解救过他当时所领导的第八军(见116章)。但他可记得他们现在的第三十四集团军曾获得军令部秘密指示,除了担负边疆防务之外,还需对自由联盟军保持警戒,甚至连蒙古的第八、第十九集团军也在监视范围。所以即便他也认为王邵屏应该是好意,但仍打算把判断情势的责任往上推,让南京来做最后决定。 胡宗南虽然和宋希濂同是黄埔一期同学,但胡宗南是委员长号称「十三太保」的心腹之一,他早年就对宋希濂在黄埔期间曾加入共產党有点不满(中山舰事件导致宋希濂退出共党,也因此而受到委员长赏识),加上宋希濂在北伐还未结束,就前往赴日本的千叶陆军步兵学校学习,这让胡宗南更是充满嫉妒与鄙视;嫉妒他因功负伤而得到奉派留日的名额,鄙视他欠缺打完北伐战争的军人责任感。 在这么眾多负面情绪的影响下,当胡宗南听到宋希濂以自己人来称呼王绍屏,紧记陈部长私下转述委员长秘密任务(他内心根深蒂固认为陈部长是近侍宠臣,所言必然不虚,从没想过有一句成语叫做「狐假虎威」),要密切监视王家军的他,当场就把宋希濂的建议直接屏除在耳外,除了当场点点头表示礼貌之外,根本没放在心上,全然当作没听见。 而陶峙岳虽然是保定学校出身,但他那句「请示中央再说」则完全符合他这个忠党爱国到以「委员长心腹中的心腹」自居者的内心想法。 不过胡宗南既然担任总司令,当然也不是怕事的傢伙,加上不想直接认同陶峙岳,这不仅偏私的太明显,又显得没担当,于是他做了一个和稀泥的决定:「这样吧!我们就不正式发布提升战备的命令,而我们三人分工一下,分别前往前线各地,口头提醒第一线部队的主官提高警觉,顺便就当视察防务了。另外,我们也同时把这份情报和我们的做法递送中央,看看委员长有没有其他指示。你们看,这样可好?」 宋希濂虽然对这样的决定,感觉有些不好的预感,但毕竟总司令的意见也算四平八稳。而且如果不去前线看看,光是透过无线电通知,说不定前线指挥官阳奉阴违,司令部这里也不知道,不如同意总司令的决策,既卖他一个面子,也让自己去给前线官兵上紧发条。于是宋希濂比陶峙岳还早点头,而且还没多说什么。陶峙岳看宋希濂这个火爆浪子都点头了,他这个好好先生,当然紧跟着也没发表什么意见的同意了。 两人都表态之后,胡宗南满意的点点头:「既然大家都没意见,那么荫国、岷毓你们两个分配一下西、北两方向的负责区域,然后前往前线督促各单位的警备。我则在司令部等中央的消息,一有消息,我立刻通知你们。记得保持无线电通讯畅通,万一前线有状况,也要马上回报。」 不是说好的大家分别去前线吗?怎么你又留守司令部?宋、陶两人无奈地相互看了一眼,这下是自己掉到人家坑里了。不过副司令不就是给总司令分忧解劳的吗?于是两人简单交代两句,分好区域,就分别敬礼离开,奔赴前线。 而胡宗南这个决策,看似四平八稳,但实际上并没有按照部队警戒规范程序来走。也就是并未正式宣布战备提升,而是由两位副总司令前往前线口头告知各部队主官、管。也因为这个动作,口头警戒的命令只停留在各单位高阶军官之间,加上军官之间的送往迎来,警戒命令更未及时下达到基层士官兵,终至差点为第三十四集团军酿成巨祸…。M.xIap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