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操纵机械,还要结合生产经营的项目,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、病虫害统防统治、农产品市场营销等产前、产中和产后管理服务的学习。 杨旭勇有些懵,开个收割机而已,需要学习这么多吗? 也难怪对文化程度有要求了,这么多的知识,没有点文化底子,学习的难度还真的相当大。 不过,除了底子薄、意志也薄的一些人退缩,更多人是咬牙坚持学习。 培训后同样要经过考核,只有通过了考核才能成为嘉谷的正式员工——他们都知道了,嘉谷的一线专业工人,分为初、中、高3个级别,全部倍于市场平均薪酬;而且在公司盈利超过资产5%到7%的情况下,还可以获得分红。 简而言之,学得越好,评级越高,得到的回报也越丰厚。 这对于他们这些出身农门的人来说,可谓是天大的机遇了。 而且,嘉谷的培训也不是一昧的课本教育,更多是与实际操作结合:跟着约翰迪尔的技师学习收割机的操作和简单维修;跟着嘉谷农资的技术指导团队到蔗田间“实习”;跟着从澳洲等国回来的员工图文并茂地体验别人先进的成果…… 杨旭勇隐有所感,嘉谷这是要将他们培育成农业“多面手”? …… 杨旭勇猜得没错,他们的培训正是嘉谷体系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”的其中一环。 如今的时代,“农二代”绝大部分选择“跳农门”,呈现“70后”不想种地、“80后”不会种地、“90后”不谈种地的尴尬局面。 在这种情况下,嘉谷体系的内部整合继续深化,最直接的表现是一线技术工人的比例持续增加。减少的管理人员,要么下到基层去工作,要么到培训基地去,若有不愿意的,只能自请离开。 与此同时,嘉谷一方面鼓励一线工人加强学习,提升水平;另一方面,着力建设嘉谷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,培育新时代的农民接班人。 “哪怕他们离开了嘉谷,也能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军人和推动农业抱团发展的带头人!而一家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新时代农民接班人的企业,谁人能挡?”齐政曾在集团高层内部霸气地说道。 …… 第423章 如何战胜他们 嘉谷在桂省因地制宜地推广蔗豆间种技术,大规模培养“新型蔗农”的举动,慢慢地引来了政府的侧目。 引进嘉谷,原意就是为了探索糖料产业的发展新路径。 如今眼看着动作频频,不但是当地政府,连竞争对手都好奇嘉谷的成效。 于是,在得到嘉谷的同意后,桂省糖协组织了一批专家和业内人士,实地考察嘉谷糖业的制糖产业链。 国粮屯河和光明糖业两家的负责人都加入了队伍中,希望借此一窥嘉谷糖业的实力。 没有甘蔗原料,糖厂什么都不是。因此第一个目标当然是甘蔗田。 其实,无论是队伍里的专家,还是其他业内人士,对甘蔗套种模式都谈不上陌生,他们唯一感兴趣的,就是甘蔗和大豆的产量。 虽然还没到成熟期,但单看甘蔗和大豆葱郁的长势,就让人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了。 队伍里有人就直接问嘉谷农资的技术人员何劲松了:“看这长势,大豆预测产量有多少?” 何劲松平静道:“大概是平均亩产干黄豆200公斤吧。” “真的?”马上有专家惊呼问道。 按照他们的经验,大豆和甘蔗套种,最高亩产不会超过150公斤。嘉谷这个产量如果落实,那绝对是本省套作大豆高产的典型了。 国粮屯河和光明糖业两家的负责人对视一眼,心里默默算了起来,按当地的干黄豆市场价格,那就是说,嘉谷套种了黄豆的蔗田每亩可增收600元左右,这都赶得上一亩甘蔗的收益了,但这只需短短三个月。 这对于蔗农来说,吸引力不可谓不大——看看旁边笑开了花的老蔗农杨福堂就知道了。M.XiAp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