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也有了相当战力。 平心而论,刘备在平原任上的表现非常出色,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考量,都要胜过天下九成九的官员,纵然刘备私自招募兵马不合乎律法,但以如今的天下局势,特别是河北这连连打仗的地方来讲,地方官员招募兵丁保境安民是必须之事,许多县城的官吏都在这么做。 但与刘备不同的是,那些官员得不到太多的百姓的拥护,招募到的人手也非常稀少,平时打打盗匪还成,真的碰上正规军,根本没什么用。 所以,刘备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,奈何因为李易给他扣的锅,刘备的举动在田楷看来,全都成了心怀不轨的证明,于是,田楷去信给公孙瓒,大意就是说刘备这人太厉害了,让他当个小小县令都能聚拢一大帮子人,这要是时间长了,哪还得了? 于是,公孙瓒了解过后,便再也不顾往年同窗情谊,叫人夺了刘备的兵,又撤了刘备的平原县令,将他调往青州治所临淄,去刺史府做个文官。 而刘备离开平原时,当地百姓极为不舍,老老少少,拖家带口,一直送了刘备数十里,这才作罢。 田楷听说了此事,又告诉了公孙瓒,对于刘备如此得民心,公孙瓒心中忌惮更多,于是刘备刚到临淄,便被公孙瓒再降为校尉,虽然是挂着校尉的名,其实只有军侯的权,具体差事是看守临淄城的东大门。 公孙瓒这次的安排已经有些羞辱的味道在里面了,甚至可能是想将刘备逼走,但刘备却表现得逆来顺受,没有离开,也没有抱怨,就在城门当着他的小官,兢兢业业,结果一如在平原做县令的那样,又是半年不到,一个城门吏愣是让刘备干出了成绩。 此时世家势大,夜晚城门关闭后,那些游玩的世家子弟归来,城门都得重新打开,但刘备却铁面无私,只认律法手令,自他管理城门后,那些晚归的世家子弟便再也没有走过东门。 城门官吏也有着缉盗之责,刘备守着一个城门,半年时间,愣是抓了三十多人,以至于临淄城中盗匪之间有戏言称,“宁闯刺史府,不过东大门”。 刘备对不法之人严苛,对百姓却极为友善,负责城门之后,便严令城门士卒不得借盘查之故勒索百姓财物,渐渐地,百姓出入城池,只要不是路太远的,都会选择刘备所负责的东门。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许多,总之,刘备算是应了那句话,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。 公孙瓒和田楷,都没想到刘备这么有本事,一个城门小官都让他干出了名声,如果换个人,他们肯定会认为这是个干吏,能臣,对其重用,奈何有了李易的说法在前,他们反而越发认为刘备有些危险。 甚至,公孙瓒都一度对刘备动了杀心。 好在,刘备的这种坚持,虽然在公孙瓒那边不讨好,但也不是没有回报的。 李易当初虽然狠狠的黑了刘备一把,但同样的,也帮刘备出名了。 这其中固然有人觉得李易说的很对,认为刘备这么能表现,显然就是不甘寂寞,所图甚大。 但也有人开始欣赏起刘备来,认为李易是嫉贤妒能,或者是有别的私怨,这才故意抹黑刘备,转而开始同情起刘备来。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孔融。 当刘备在城门表现太好,让公孙瓒和田楷想再一次打压他的时候,孔融找到了田楷,大概就是说刘备是个君子,是个好人,是个能臣,你们不应该这么对他,应该重用如何如何。 因为孔融很有名望,而且孔融说话很喜欢“以小见大”,说打压刘备就会丧失人心什么,让田楷有些忌惮,便没有再针对刘备,但也没有提拔刘备,继续留他看管城门。 只是随着刘备看城门的时间越长,他名声也就越响亮,同情他,认为田楷做的不对的人也就越多。 如今公孙瓒和田楷都开始后悔,没有早早杀了刘备,如今刘备已经是名士了,杀之容易,却也要落人口实啊。 直到曹操率大军北上,田楷便灵机一动,将刘备从城门口叫了回来,大方的给他两千兵,像送瘟神一样,将刘备送去了徐州!m.xiAp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