湮灭理论就是王浩创造出的理论,而且他很确定湮灭力的存在。 虽然一直到现在为止,湮灭力依旧没有被证实,即便是做出了大量的研究,一些研究结果还被实验证实,甚至还联系了超导、反重力等问题,但是一种全新的微观力,甚至涉及到了大一统理论问题,想要证实还需要更多的研究。 其实就像是黑洞的问题。 著名的物理学家史蒂文-霍金预言了黑洞的存在,天文学家们也观测到了很多宇宙现象,都可以用黑洞理论来解释,甚至说,几十年前黑洞的存在已经被世界认可了。 但是直到真正观测到黑洞,黑洞的存在才被确定下来。 湮灭理论也是一样。 除非是真正测定出了湮灭力,也就是测定出‘常规’的空间挤压强度数值,否则再多明确的研究也无法确定湮灭力的存在。 理论终究只是理论。 王浩自然是希望湮灭力的存在能够被确定下来,他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。 即便做了这么多研究,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测定‘空间挤压强度数值’,因为其中牵扯到了质量单位的问题,也牵扯到一系列量子物理的复杂问题。 他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,即便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多研究,也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工作。 这就需要发展湮灭理论了。 当有更多的学者参与研究,尤其是会牵扯的很多类似于保罗菲尔-琼斯的天才,肯定能够加快湮灭理论完善的速度。 如果理论能够完善,并涉及到物理的方方面面,湮灭力的验证也只是时间问题。 同时,一些全新的想法、全新的研究也更容易实现。 比如,他正准备研究的空间挤压增强问题,现在就连一点想法都没有,也没有任何的理论支持,灵感值一直‘归零’,连一点进展都没有。 如果能有丰富的和湮灭力有关的理论,也许就能够从中找到相关的内容,获得灵感开启正确的研究方向。 当然,很多学者参与到研究中,并把理论发展壮大以后,其中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内容。 就像是弦理论一样,弦理论的数学体系,肯定包含很多正确的内容,同时也有很多不正确的,就是因为有很多学者参与其中,也有很多相关的成果。 王浩却不在意这一点,系统的另一大作用就是找出正确的路,他能够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做研究。 不过接下来王浩忙碌的,并不是湮灭理论相关的会议,而是去首都参加科学基金会的超导机制系统工程项目会议。 简单来说,就是五十亿经费的项目。 这个项目是以ca005半拓扑微观形态为核心,展开的系统性工程研究,并联系半拓扑理论与超导凝态物理理论。 项目对外的名义,当然不会谈ca005半拓扑微观形态,而是以多种新型超导材料为基础,去探究半拓扑理论和凝态物理的关系,以此来完善超导的理论机制。 这是个非常重大的超导机制理论研究项目,各个科研团队更在意的是项目分配问题。 自从有了超导半拓扑理论以后,国内各个超导相关的机构、团队情况并不好,他们想要申请超导相关的项目非常困难,手头上都可以说没有经费可言。 现在国家通过了五十亿经费的超导机制重大项目,其中超过三十亿的经费都给到了科学基金会,科学基金会也公开了一大堆的超导研究相关项目,甚至还标注出大致的研究方向和实验内容。 这些项目大多数不用去做创新,不用去做突破,就能够拿到大笔的经费,自m.xIap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