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发射,只需要调整炮口的方向,就能控制炮弹发射的方向。 技术原理说起来很简单,研究还是很复杂的。 其主要就是磁场对f射线的干涉,内部需要非常强力的磁场,f射线释放瞬间才会受到影响偏转方向。 “我们采用的是螺旋磁场干涉,但不是外层设备那样,而就像是弹簧的形状……” “以那样的干涉形态,让f射线从弹簧状磁场线中间穿过。” 薛海涛解释说道。 薛海涛是一位顶尖的电磁专家,也是f射线实验组电磁领域的第二人,第一人自然是最有权威的汤建军。 汤建军正在负责核聚变工程项目,研究大部分工作都是薛海涛带领团队完成的。 廖建国说完了技术和实验,就开始憧憬起来,“我们现在的技术,f射线能覆300公里以上。” “如果再远一些,甚至能够到空间站。” “现在已经真正成了卫星武器了,三百公里,都在控制范围之内……” 第四百八十章 波,至关重要,这个世界还有公平可言吗? “f射线覆盖的范围足够大!” “如果内置能源强度更高,覆盖的范围就会更大,低轨道卫星都会在射程之内。” “现在又保证了精准度……” 廖建国的话音里满是期待。 王浩点头肯定了f射线组的成果,但对廖建国所说的‘卫星武器’,提出了自己的疑问,“覆盖范围确实很高,但说起卫星武器,如果有卫星从头顶经过,你们确定能用f射线击中吗?” “这个……” 廖建国顿时有点儿尴尬,他说道,“还是要大型雷达基站配合的,我们单独肯定无法瞄准。” “现在雷达技术有这么高端?电子系统可能也跟不上吧?” “应该……没有吧……” 廖建国说着有些郁闷,他当然很清楚所说的‘卫星武器’,也只是理论上能实现而已。 问题还是有很多的,最关键就在于雷达和电子系统。 f射线覆盖范围超过了三百公里,但并不是说,就能够击中三百公里高空的卫星。 能覆盖和能击中是两个级别的概念。 这就像是发射导弹一样,高端导弹的弹头上往往装配着追踪性能的电子系统,但导弹也不是直接命中目标,而是存在一个偏差的范围。 f射线比导弹的要求高太多了。 导弹爆炸覆盖的范围很大,只要偏差范围小于爆炸覆盖范围,导弹就可以说是很精准了。 f射线打击目标只是一个点,只偏差一点点都不会有效果,想要击中高空中的卫星就实在太困难了。 这主要是因为雷达和电子系统跟不上。 现在国内最先进的雷达系统,叫做相控阵雷达,是一个庞大的雷达基站,专门儿用于监测100公里以上高度的卫星,可以用来跟踪大量低轨道的卫星,完善太空监测体系。 相控阵雷达,公开的数据也只能检测100公里以上的卫星,换个角度来理解,也就是超过100公里就很难监测了。 另外,监测,也只是监测。 从监测、跟踪到计算轨迹,再到电子系统做出反应,以及即时发射f射线,整个过程中出现一点点偏差,都不可能直接击中卫星。 这主要是因为卫星的目标太小,而且速度实在太快了。 卫星想要围绕地球旋转,首先要突破第一宇宙速度,常规的卫星每秒能运行8公里以上。 所以,哪怕只有0.01秒的偏差,到太空的时候,偏差距离都能够达到几百米。 现在也有能够击中卫星的导弹技术,但整个运转体系是非常复杂的,首先就需要太空中的监测卫星去进行跟踪,只有持续不断的跟踪目标,才能够精准的计算出轨迹。 另外,发射的导弹也要有锁定目标的电子系统。 换句话说,导弹到达太空中以后会开启电子系统,再运转动力系统修正轨迹来击中目标。 “想要精准的击中卫星,实在是太难了。”两人谈了一阵技术以后,廖建国叹气的说道。 王浩道,“也不用气馁,我们一直在研究新技术。” “现在的雷达技术确实做不到,从地面儿精准的跟踪高空中的卫星,但技术是在不断提升的。” “一阶波,拥有更强的速度和穿透力,如果能完善一阶波雷达技术,就能让雷达技术获得巨大提升。” “到时候,再配合电子系统,f射线就真能作为‘卫星武器’使用了。” 廖建国用力抿抿嘴,叹气道,“希望吧。” …… 在军用科技方面,雷达技术已经拖了后腿。 空舰系列飞行器受到雷达技术水平限制,开启隐形护罩以后,也只能保证最基本的通讯功能。m.xiaP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