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好的隐藏在了房屋厅堂外的四个小房间里,而在面积略小的三楼,它则藏在暗门里。 将“电梯井”藏的不易察觉,这对于秦朝建筑师们来说,不算难题。 难题是这四具青铜电梯究竟靠什么驱动?对于一个陵墓来说,它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? 成默十分好奇,存在的意义成默不清楚,但驱动的话,按照推测,肯定是电梯的上方有滑轮组的结构,至于靠什么驱动,也许是陶俑? 总之遗迹之地发生什么都不奇怪,为了一探究竟,成默记了大概的位置,再次翻上享堂屋顶,想从上面看看这电梯究竟是如何运作的。 然而成默找到了大概的位置,蹲下来揭开一片又一片黑色的瓦片,堆在一旁,却看到了他完全没有想象到的状况…… 第061章 秦陵探秘(下) 成默将瓦片扫掉,出现在成默眼前的是一片金灿灿的青铜,即便在夜晚,也与旁边黑色的瓦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 倘若换了一个人在这里,看到青铜屋顶根本不会有什么反应。就算是成默,如果没有看过杨教授的书,如果不是父亲很可能研究过秦始皇陵墓的建筑,也许同样会忽略过去,一定不会如此的诧异。 毕竟青铜在秦始皇陵墓随处可见,屋顶用青铜做的,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吧?青铜“电梯”都出现了,青铜屋顶相比之下一点都不玄幻,有什么好值得惊讶的? 大惊小怪而已。 在进入遗迹之地之后,其实成默也和大多数人一样,会因为身处遗迹之地,对周遭发生的一切“奇怪”的事情,认为是理所当然,会动的陶俑,会重现历史的迷宫房间,会追的人鸡飞狗跳的蚣蝮,因为这是里世界。 可父亲的调查让成默警觉起来,因此对享堂上方出现了金属制的屋顶而产生了一丝怀疑,要知道眼前的状况完全不符合书上对秦朝建筑的建造工艺的描述。 按道理来说,他看见的应该是一片灰色的由乱麻渣子加石灰压制而成的青灰背,而不是如此闪耀的青铜背…… 对于不了解古代建筑的人,不会知道华夏将榫卯结构结构玩到了登峰造极,也不会知道华夏古代建筑都是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,这和西方的石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 为什么东西方会发展出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,原因是多种的,其中一种原因就是华夏人实在太聪明了,华夏古代建筑家能够充分利用力学的原理,突破了木质材料不能支撑高大建筑物的局限,除此之外,还有一点造成中西方建筑发展的差异——那就是,防水。 不管对于西方还是东方,防水都是建筑必须要解决的难题。 尤其是华夏,绝大多数地区都比较多雨,房屋结构还是木构架结构,不解决防水问题,华夏的木架构就没有发展的空间。因此华夏古建筑防水术也是登峰造极的,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的设计建筑师们所采用。 防水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是屋顶建造,屋顶建造属于华夏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,成默今天所看《万世一系——华夏古代建筑史》就有说到这个,可以说华夏建筑的台基、屋顶都是为了防水而生,并且屋顶还有森严的等级制度,不是你想修那种,就能够修那种的。 说到华夏屋顶,就首先得说“瓦”。 从远古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修建的茅草屋顶不能杜绝渗漏,更不能建造小坡大跨度的屋顶,于是必须创造新的防水材料,才有这种可能建造更高层级的建筑。 瓦的诞生使得华夏的房屋建造发生巨大的变革,让华夏建筑跨入新纪元。从出土的文物来看,华夏最早在西周就出现了瓦,还研制铜瓦、铁瓦、琉璃瓦,而这些,欧洲一直到17世纪才出现。 此刻成默身边就堆着一堆雕刻着奔鹿、立马、四兽、三鹤的黑色瓦片,擀密如石,敲击如磬,瓦片的反面刻有还有“左司显瓦”小篆以及编号。这些瓦片分为板瓦和筒瓦、还有半瓦当(板瓦是仰铺在房顶上,筒瓦是覆在两行板瓦之间,瓦当是屋檐前面筒瓦的瓦头)。每片瓦片上都有瓦钉和瓦环,用来固定瓦的位置,瓦钉和瓦片还是分开的,这与成默在博物馆里面看到的瓦钉与瓦一体的秦朝瓦完全不一样。 总之,可以说享殿瓦片的制作工艺放到今天来都不过时。 不过这并不是成默关注的重点,重点是瓦片并不能完全阻隔漏水,于是就产生了配套的屋顶建造方式,具体几种方式成默没有认真看,但他知道这其中绝对没有青铜或者青铜片造的屋顶,这违背常识。 此刻成默的眼前,横在屋顶上方用来挂瓦的挂瓦条不是古代传统的木质挂瓦条,而是青铜挂瓦条,单只是这一点,只能说秦始皇有钱任性,但如果说整个屋顶都是青铜铸造而成的话,那就太不可思议了…… 成默满脑子的疑惑从屋顶上站了起来,迫不及待的掀开了一整片斜面屋顶的瓦片,果不其然,整个屋顶使用了一体成型的青铜屋顶,一直连接到尖顶顶端的青铜圆球,这个让成默有点m.xIap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