吧,至于学费,那是你们自己的事,想学就交,不想学,那就继续喂猪卖白菜去。 在州府县学与社学之外,朱元璋还关注到了少数民族教育问题,在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、四川等地,设置了宣慰司儒学和安抚司儒学。 除了这些“本科类”学校外,大明还存在有医学、阴阳学等专科学校。 明代市民文化的普及,学风之盛,都与朱元璋的教育体系有关。 《明史》在这方面,给了朱元璋高度的评价: “盖无地而不设之学,无人而不纳之教库声序音,重规叠矩,无间于下邑荒徽,山派海涯此明代学风之盛,唐、宋以来所不及也。” 虽然史官说的话,难免有逢迎、溢美之嫌,但朱元璋重视教育,是不争的事实。 后来的圣人王阳明,他便推崇朱元璋的平民教育,并将其融汇在自己的教育理念之中。 朱允炆设置京师初等学院,一是为了弥补官办小学的空白,配合后续国子监革新;二是为了解决白莲教。 在内阁与翰林院提出的解决白莲教方略中,除了主张严惩、监控之外,还提出了一点,那便是启发民智。 这个观点是姚广孝提出的,他认为,人没文化不服管,不信你看,北面鞑靼、瓦剌,南面各土司,山里经常闹腾的,大部分都是头脑简单,四肢发达的。 反观历史,有文化的人很少造反。 不信你去找历史书,把自古以来的造反者列个表,文盲、半文盲占据绝大多数…… 朱元璋一开始也是文盲,但人家是在造反过程中自学成才了,就建国之初,圣旨都写不好。 比如鬼子来了,朱元璋写了一封圣旨: 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:告诉百姓们,准备好刀子,这帮家伙来了,杀了再说。钦此。 就如此霸气的白话…… 姚广孝的建议为翰林院所采纳,被朱允炆认可,加之灾民入京师已成定局,拖家带口的,总需要给他们安顿好。 百官肯定不会允许女子进入官学的,会反对,那咱就换一条路走。 灾民来京师打工干活,人家孩子丢家里不合适吧? 一起拉到学院里读书去,即可以解决了孩子学习问题,也免去了灾民后顾之忧,能全身心干活不是? 人家都成灾民了,你还计较男童、女童? 他们现在的身份,就一个,那就是大明受灾的百姓。 徐妙锦吃惊地看着朱允炆,又低头看了看是手中的建筑图,沉思稍许,才问道:“皇上哥哥没有说笑吧?” “朕不会在这种事上开玩笑,京师初等学院的选址,便安排在国子监周围吧,一应花销,可用皇后名义支出。” 朱允炆认真地说道。 马恩慧转头看了一眼朱允炆,没有反对。 皇后体恤百姓,自己花钱给百姓照顾下孩子,百官再怎么蹦跶,也说不出个所以然。 徐妙锦看着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的朱允炆,不由佩服道:“皇上运筹帷幄,果是不凡。那我这便找王博士寻址,然后再入宫找皇后姐姐要银子。” “本后是第一次不待见你啊……” 马恩慧含笑道。 徐妙锦嬉笑一番,也没逗留多久,便出了宫。 数日后,长江北岸。 李老三看着眼前壮阔的长江,不由心生畏惧,相对涡河而言,眼前的长江之宽广,实属难见。 “老班头,你说咱们去哪个门?” 李九拉着自己的儿子走了过来,张望着长江水问M.xiap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