并不合理,就以礼部来论,每年分得钱粮都极为有限,可国子监也是礼部的,州府县学官员,也归属礼部,不重学问,不侧教育,如何能兴文治?” “还有兵部,军士整训需要钱粮,各地卫所整修需要钱粮,朕还听闻广东一些军士连基本的盔甲武器都缺损,兵部以没有钱为由迟迟没批给,这都是不合理的。” “倒是移民垦荒、流民安置、养马放牧、嘉赏官员这些,户部给予过多,就以开封来论,明明是地方不作为,以穷民之策捆绑朝廷,而户部年年拨付钱粮,这不是真正的善,是恶!” 黄子澄、卓敬、夏元吉等人低着头。 诚然,户部在财政支出方面是存在着很多问题,可这些问题是基于户部认为的重要程度来安排的,开封作为不作为不是户部的事,是吏部的事,户部不拨付钱粮岂不是会饿死人? 一旦死得人多了,地方便会不稳,说不得会有人造反,到时候动用大军,岂不是花得更多? 朱允炆清楚户部的难处,叹息道:“如何分配财政,朕的意见,便是做个年度财政预算。” 黄子澄看着朱允炆,问道:“皇上,何为年度财政预算?” 朱允炆轻轻说道:“就以这大饼来论,将其假定为今年户部所得钱粮,而这个大饼,需支撑朝廷自此至明年夏收之前的所有花销。谁来吃大块,谁来吃小块,如何吃,这都需要仔细权衡与计算。” 说着,朱允炆将大饼划开一半,道:“当下财政,最多的当属官吏俸禄、军饷与宗室俸禄,以往年来论,这三项支出,占户部收入五成多。今年调整俸禄,推行新军之策,然整体户部收入在增加,大致占比依旧维持在五成左右。” “抛开这些支出,剩余钱粮如何分配,不仅是户部的事,还应让各部参与其中,主动提出财政方略,户部基于往年标准、当下困难与未来可能,酌情商议,以分配财政之力。” 黄子澄等人听明白了,所谓的年度财政预算,说到底就是谁可能要花钱,到底要花多少钱,这一张大饼怎么吃的问题。 朱允炆没办法分蛋糕,只好分大饼了,财政不平衡,户部不舍得花钱,主张节俭,这对当下的大明而言,未必是好事。 朝廷,不是小家,它不能是守财奴。 第二百八十五章 皇家中央钱庄 财政是一个国家的支柱,若是支柱倒了,国家这座宫殿基本也就完了。 对于财政问题,古人是有着深刻认识的,只不过大家多是儒家弟子,文人嘛,都要脸,总把钱财、利润挂在嘴边,那和商人那种没品的人有啥区别? 就因为文人好面子,害了无数人。 一个受害者,就是朱允炆。 朱允炆想要当一个明君,操控好大明这艘巨舟,但也清楚,每一项政策的推出,都必须有其根源与依据,必须符合当下国情。 老马主义最精髓的四个字,不就是实事求是? 《资本论》没看懂不要紧,这四个字学会了就行,帝王嘛,不可能事事躬亲,顶层设计就好,具体执行与完善,还是要靠官吏。 为了这些官吏能整明白,朱允炆想看看前面各个朝代的古书,准备以古为鉴,推行新的财政观。 可谁知历史上的各位兄弟,都耻于言利,羞于提及,导致财政管理方面的学说只是“只言片语”,鲜有专门论述财政的言论。 也不是没人专门说过这个问题,历史上第一个大声喊出理财的家伙,是“佛菩萨也劝他不转”的拗相公王安石,这个宋代猛人认为经济出了问题,那是“理财未得其道”,并公开宣扬,不理财,无以成“圣君贤臣”。 朱允炆深入研究过王安石的“不加赋而国用足”,不得不说,这个不洗澡,浑身都是虱子的家伙有着极为超前的眼光,他要生在后世,绝对有用武之地。 不加赋而国用足,不是一句虚妄之言,它是后世国家财政推崇与遵循的基本原则。简单来理解,就是在不改变税率的基础上,扩大经济总量,继而提升国家税收。 可以说在某个程度上,朱允炆虽然没有喊出“不加赋而国用足”的口号,但商业解禁、促进消费、扩大手工作坊等举措,都是“做大饼”的思维,朝廷不需要改变税收基准,一样可以增加税收。 只是王安石不认识老马与老恩,对经济问题思考的又太过简单了一些,只去刺激商业、刺激官僚资本,做大经济,却没想到当时田产兼并已是无药可救,百姓没有剩余资本,肚子问题都解决不了,怎么能指望拿百姓去拉动内需? 大饼弄出来了,百姓不买单,这不就泡沫了? 阳光下的泡沫,是彩色的,好看是好看,可它一触即破…… M.XIAp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