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经验。将这么大的一个钢铁基地,放在北平的确从军事角度上考虑,并不是一件很恰当的事情。 最终几经考虑,中央还是决定将石景山钢铁厂,连同天津被日军占领后,建立的十余家小型炼钢厂。以及日本人运到唐山,还未来及修建钢厂所有的设备,全部整体搬迁到宣化。至于天津的华资钢铁厂,以汉奸的名义强行没收,会在经济上引起一些动荡。 所以中央决定对这些华资钢铁厂,采取赎买的办法。由晋察冀挤出一笔资金,以及山东军区从招远搞到一笔黄金,对这些产量不大,规模也不大的小型钢厂进行收购,并一并全部搬迁的宣化。 天津的钢厂虽说规模都不大,普遍年产量都不超过一万吨,但是却有着完备的轧钢体系。将天津的三十多家小型钢厂,也合并到宣化钢厂去,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。也可以为整个宣钢的未来发展和壮大,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。中央下决心将天津的钢厂,也全部合并进去,这决心不可谓不大。 同时为了保证这个钢铁厂的用水,中央决定由东北局出资金和技术,在宣化修建一个集发电、灌溉以及供水的中型水库。水利发电设备和技术人员,由东北局负责解决。没办法,中央现在是真的一穷二白。即没有那么多的资金,也没有那么的技术人员。 既然杨震坚持将这个钢厂放到宣化,那么在辅助工程方面,只能由他们来出了。当年东北拉开工业建设序幕的时候,中央可是将能调动的人员都拨给了他们,现在这些技术人员他们不出谁出? 对于中央的这个决定,杨震与总指挥,还有东北政府主席,三个人对视一眼之后,只能是摇头苦笑。水利发电的设备倒是现成的,东北局手中还是有几部中型水利发电机组的。可这输变电设备,他们上哪儿去找去?要有足够的输变电设备,这些机组东北局早就用上了,还能闲置到现在? 但现在中央已经下达决定了,也只能尽全力了。不过在杨震看来只要有心,办法总是会比困难多。这些东西也并不是太难弄,只要下定决心的话,办法还是应该有的。实在不行,劝说中央可以将水电改为火电。 只是杨震并不清楚,怎么中央会想起搞水电来了?在水利资源并不丰富的宣化地区,搞水电的成本并不是很划算。宣化不仅本地就有煤矿,而且距离大同的直线距离,也不过百余公里。按照资源分布来看,搞火电更恰当一些。 水库是要修的,修建钢铁厂必然要保证充足的水力供应。可在修建水库的同时,想要一并解决钢厂耗能的问题,单从宣化本地的水利资源来看,并不是很恰当的。看来在这个问题上,自己应该找主席或是副主席好好的谈谈。 不过按照杨震的判断,以石景山钢铁厂,不眼下应该说石景山炼铁厂为基础。再加上天津大大小小二十五家钢厂的设备,以及日本人运到唐山的那几部平炉。即便不增加新的设备,等到这个宣化钢铁厂建成之后,产量也可以达到三十至四十万吨。 当然这其中恐怕钢的产量,短时间并不会太多,应该主要还是以铁为主。首先石景山钢铁厂,虽说名义上是钢铁厂,但眼下所有的设备,都还是炼铁设备。即便是日本人在接手,让这座从开始建设,到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已经几十年过去,一炉铁水都没有出的钢铁厂恢复生产,并从国内订购设备,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产能。 但主要的产品还是以炼铁为主,暂时还无法产钢。即便依靠平津唐三地,目前可以炼钢的小高炉,这钢的产量至少在短时间之内还是很有限的。平津地区的小高炉数量不少,但总体的产能却相当有限的。所以在暂时无法增添大型设备的情况之下,钢产量还是有限的。 考虑到北满的富铁矿有限,满足北满目前的钢铁产量已经很勉强,所需铁矿石还有一部分需要从抗联抢占的朝鲜茂山铁矿提供。杨震认为可以将目前已经拆卸完毕的,朝鲜清津炼钢厂部分设备也运到宣化。 只是杨震这么一参合,后世曾经辉煌了几十年的首钢,直接被他搬迁到了宣化,成了十几年后庞大的宣钢集团。倒也不用为了减轻北京环境压力,又是压缩产能、又是整体搬迁的。也有效的减轻了几十年后北京出现的水荒,减轻了河北对北京的供水压力。 而且杨震在钢铁生产上,提出钢铁生产不仅仅m.Xiap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