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帝差点就要脱口而出地命人去开宝开笔,可是话到嘴边又迟疑了。 大盛朝百余年都没有这个旧例,群臣定会阻拦,这要是真闹起来,岂不是要闹得满朝皆知李家之事?! 若李家真和肃王有所勾结,自己现在派人大张旗鼓地去押解李徽父子俩进京,会不会反而激得李家直接就反了?!万一李家不肯应旨,而是背靠肃王直接在闽州占地为王,那恐怕是后患无穷! 皇帝慢慢冷静了下来,在心里对自己说:这件事事关重大,必须要冷静谨慎处理才行。 皇帝在御书房里来回地走着,步履中难免就透出一分烦躁,两分沉思。 好一会儿,四周只剩下皇帝一人的步履声。 程训离和岑隐皆是沉默,程训离低眉垂首,身子绷直如那拉满的弓弦;岑隐负手而立,一派悠然自若如一缕清风。 皇帝来回走了两遍后,步履蓦然停下,先望向了程训离,吩咐道:“程训离,你亲自去一趟闽州……” 说着,皇帝又看向了岑隐,问道:“阿隐,李廷攸可还在京中?” “回皇上,李廷攸昨日刚离京。”岑隐回道。 皇帝眸中闪过一抹精光,果断地沉声下令道:“程训离,你先去把李廷攸追回来,让他别回闽州了,就留在京中过年……你就跟他说,新年宫宴时朕会嘉赏他。还有,阿隐,你去查查肃王,朕准你便宜行事。” 皇帝的最后四个字透着意味深长的叮嘱,眼神又变得幽深复杂,黑浓得仿佛要把人给吸进去似的。 御书房里再次陷入了死寂,程训离急忙告退,以最快的速度召集了十几名锦衣卫,从京城的南城门驶出,一路快马加鞭,连夜赶路,终于在五十里外赶上了投宿在驿站里的李廷攸。 半夜时,大雪又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,众人踏着风雪在天亮时赶回了京城。 新的一天在热热闹闹的爆竹声开始了,除夕终于来临了。 京城的街头巷尾皆是大红灯笼高高挂,与四周一片洁白的冰天雪地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 李廷攸在锦衣卫的护送下回到了祥云巷的李宅。 程训离办完了差事就先回宫复命去了,可是他走了,却留下了四个尾巴在李宅的门口。 李廷攸对此毫无异议,嘴角始终噙着一抹优雅得体的浅笑,宛若翩翩贵公子。 虽说皇帝是以要在宫宴上嘉奖他的名义把他叫回京里的,可是都用上锦衣卫给他看门了,这架势分明就透着几分“软禁”的意思。 李廷攸进了宅子后,悠闲地先洗漱了一番,又换了一身簇新的宝蓝色锦袍,束上玄色嵌白玉镶边锦带,少年公子信步闲庭之间,一派风度翩翩。 “大年三十,小弟也没什么好招待几位大哥的,大伙儿喝点姜汤驱驱寒。” 李廷攸对着守门的几个锦衣卫拱了拱手,他身后的小厮立刻打开了红漆木食盒,给他们都一一奉上了一碗热腾腾的红枣桂圆姜汤。 这大冷天的,一碗姜汤便是雪中送炭,礼轻情意重,那几个锦衣卫也没客气,喝起热乎乎的姜汤来。 “李老弟,你真是太客气了。”其中一个留着络腮胡的男子对着李廷攸抱拳回礼,国字脸上有些不好意思。 这个络腮胡是锦衣卫中一个小小的七品总旗。 李廷攸所属的神枢营和锦衣卫都是禁军,平日里他们这些在军中当差之人多少都有些往来,李廷攸又是一个长袖善舞之人,和不少人都处得不错。 有道是“见面三分情”,大伙儿以前都是坐一起喝过酒、吃过肉的,曾经称兄道弟的,此刻络腮胡还真是有些板不起脸来。 对于李廷攸而言,他们愿意收下姜汤,本身就是一个善意的信号。他嘴角的笑意又深了一分,体贴地说道:“林大哥,大家都是为皇上办差……” 林总旗听着甚为受用,笑呵呵地提点道:“总之,李老弟,咱们办咱们的差,你过你的日子就是。” 其实,他们几人也对这次的差事有些莫名其妙。 要说皇帝想封府嘛,也不会只留他们四个人;要说打算拿人吧,他们也没接到旨意,甚至上头也没说不让人进出宅子,他揣摩着这道命令的意思里似乎是示警观望大于惩戒。 李廷攸露出几分心有戚戚焉的表情,与那林总旗感慨着办差的各种不容易,说了一会儿话后,他就大大方方地带着小厮出了门。 除夕的午后,京城大街更为热闹了,路上人来人往,这些路人的脸上皆是容光焕发,一个个步履轻盈,浑身洋溢着过年的喜悦。 街上的铺子里客来客往,不少人还在紧急地为晚上的年夜饭添补些什么,那些掌柜、伙计M.XIAP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