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这么一天。 “那你呢?”哲宗问道,“这是朝臣们的打算,那么你呢?” “我希望官家永远是官家,谁都不用考虑。”诸葛安人道。 哲宗突然之间红了眼眶,‘有一人待我诚挚如此,我这一生总算不那么可悲’。哲宗心中感念,出口的话却是:“果然还是傻,你也知道不可能的。” “那我想皇子继位,再过二十年,官家膝下皇子长成,再择贤而立。”诸葛安人郑重其事的说着,好像现在哲宗膝下已经有皇子一样,谁不知道宫中只有几个病歪歪的公主,唯一的男嗣是被贬的刘贤妃所出,已经夭折。 “嗯。”哲宗语带哭腔道:“到时候你就好好辅佐他。”哲宗知道,若是真有这么一天,他能有儿子,他的儿子能继承皇位,那他肯定已经死了,只有死了,他才会放开皇位。 诸葛安人偏头,微微皱眉道:“这很难。不过您别担心,我会训练好接任人选的。” “你在说什么?” “我是将军,总有马革裹尸的那一天,恐怕等不到新君……” “呸呸呸!说你是木头你还真当自己无知无觉了!口无遮拦,快,快许愿,小儿无忌,大风吹去!”哲宗吓一跳,拉着诸葛安人的手让他双手合十,赶紧祷告。 “神仙没用的。”诸葛安人平静道。 “你怎么知道……”哲宗强笑。 “因为您病了啊,我每天和神仙祷告,用我保家卫国、活人无数的功勋,换您健康长寿。您都病了,我再不信神仙了。” 眼泪再也忍不住,哲宗抱着诸葛安人,头死死埋在他肩膀上,水迹很快侵湿了肩膀上的衣服。哲宗努力镇定,他是皇帝啊,他不能哭,不能哭……可眼泪还是忍不住。哲宗不敢放声大哭,只有抖动的身躯和诸葛安人湿润的肩膀知道这位帝国至尊的伤心。 痛哭过后,哲宗捂着红肿的双眼,强行转移话题道:“你还没说你看好哪位皇弟呢?” 诸葛安人皱眉,想说自己一个都不看好。最具优势的是端王,可他那德行…… “不许说谁都不看好,只能在这几个人中选。”哲宗还是了解诸葛安人的,一看他的表情,就先打了预防针。 “不要端王。”诸葛安人挣扎半响,事实说出了这句话。呼……终于说出来了,不必顾忌什么历史,他知道自己对哲宗的影响,他说了这样的话,端王上位的可能性至少小了一半。再也不会有靖康之耻,再可不会有蒙古铁骑,险些让汉人绝种。 “为什么?”哲宗问道,从端王的那一列书信中抽出一张,那是诸葛正我写的书信,连他的兄长都支持端王。 “为人轻浮柔媚,无傲骨,好逸乐,重文轻武。若是端王登基,边关难得安宁。”诸葛安人预言道。 “即便你已经打下了燕云十六州?”哲宗担心的问道。 “燕云十六州不是我一个人的,能有今日大治,是您信任我、支持我,而今已有人来试探了。”诸葛安人从端王的那一列书信中扒拉出送到北境的推行青苗法诏书,指出上面曾布的签押,道:“这是新党。”又翻出了向经代表向太后一方外戚势力的书信,“这是旧党。”结论道,“水火不容的新旧党人都团结在他周围,还有外戚相助,这样的人,不会是沉迷书画的君子。” 书画双绝,沉迷文学,谦谦君子,一直是端王在汴京城中的形象。 哲宗愤怒的指着诏书上代表帝王的大印,道:“这不是朕加盖的!” 第121章 诸葛安人世家 “我知道,我知道。”诸葛安人赶紧抓住哲宗的手,熟练的往他体内输送内力,“官家答应过我,北境由我管理,我一直都信您。若是真要实行青苗法,您会亲自对我说,不是这样一封冷冰冰的诏书。” “青苗法……你从来都不赞成的。”哲宗嘲讽一笑,道:“别说没有,我知道的,你表面上是讨了一个自主自治之权,实际上是想用现实告诉我父皇变法也有不到之处,不是吗?你知道,我也知道,是这些人不知道!高太皇太后在的时候,他们背对着朕,只以为朕是泥塑木胎;而今旧党只想着打压新党,管什么朝政江山!是朕无用,未能压制党争,若是父皇尚在……” “官家!官家之功,功在千秋;官家之过,瑕不掩瑜。变法利大于弊,若无变法富国强民,不会有西夏俯首称臣,不会有收复燕云十六州!”诸葛安人劝慰道。 “朕一直知道党争激烈,没想到他们居然敢假传圣旨,胆大包天,曾子宣!”哲宗拍案而起,怒道:“今日敢假传圣意,明朝就敢矫诏,矫诏!端王!一定是,一定是……”m.xiap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