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承畴输在松山之战。 这一战,手底下的将领打的不行,兵将不如大清精锐是一回事儿。 实际上,洪承畴也不得不承认,在这次战斗的指挥上,自己输给了陛下极。 剩者王侯,败者寇,这是不折不扣的道理。 洪承畴清楚自己在大明之中的本事,他扪心自问,在当时看来,怕是没有人比自己强。 那自己都输给了陛下极,别人呢?别人更不会是陛下极的对手。 这也是洪承畴对陛下极的收服半推半就的原因。 对大明心灰意冷的死心。 对前程的渴望让他动心。 前者会让一个读书人归隐山林,不问世事。后者,则会让一个读书人,放弃脸面,走上骂名之徒。 起先洪承畴是不会在乎这一些的,他心里很清楚,将来汉人会骂自己,甚至大清的皇帝,为了将来维护统治,让更多的人懂得忠心于朝廷,会将自己钉在羞耻柱上。 但是洪承畴不在乎这些,因为他虽然降了,但是他降服了明主。 良禽择木而栖。 只要他引导这些人,行汉化,以汉人的规矩做事,在洪承畴看来,他们就不是蛮夷。 那么他就可以一展心中所学,重新鼎利天下,而自己也势必可以位极人臣。 甚至,洪承畴还觉得,帮着大清收复天下,可以提前结束战乱,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。 节操? 天下读书人,有节操的有几个? 起码自己还绝食明智过,比那些主动来投,献上城池的人不好太多了么? 可眼下的时局,留下千古骂名这些暂且不说,当初自己投降时,自己最大的理由,也要站不住脚了。 大清明显坐不住这江山了。 而唯一能拯救大清的人,只有自己。 洪承畴一向是这么自负。 但是洪承畴的自负只是在心里,平日里他还是低调做人的。他只求实现自己的愿望,从来不站队,从来不掺和大清贵族旗主之间的争斗。 那么问题来了,是谁在陷害自己呢? 这个问题,以洪承畴的智慧,思索了许久也没有答案。 不过,不论是谁在后方搅动风雨,洪承畴都心里清楚,洗干净自己身上的嫌疑,才是正事。 洪承畴打定了主意,命人铺纸研墨,给多尔衮写了一封情谊深重的书信。从最初来到清朝,受到黄台吉厚恩开始,一直到如今自己领兵在外,点点滴滴无不感念大清恩情。随后他笔峰一转,也不说满人见疑之事,只说自己身体不好,过年之后日渐衰败,恐怕耽误王事,请求返回北京养病。 如此一来也算是推辞兵权以表清白,只要多尔衮不是疑虑甚重,如此也就够了。反之,若是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,回京之后也不过是落个闲住的结局,伤不了性命。 洪承畴写完之后,自己细细读了一遍,哀叹一声,只觉得乱世为臣真是艰辛。不过此时他仍然是铁了心地站在满清一边,并不觉得有必要借此机会去与明廷接触。虽然满清局势不甚好,再不济也能退回关外,等若是一次盛大空前的“抢西边”。 然而就在洪承畴将这封情真意切的启本送往北京的翌日,他就收到了太原沦陷、孟乔芳身死的消息。这简直如同当头一棒,吓得他另外分了三千兵,扼守阜平县之西的龙泉关,以免明军北上,攻克五台,越过太行山直扑保定。 这个预防措施本来是一招先手棋,在多尔衮看来却是大有深意。 此刻晋北的忻州、定襄都还在大清手,这三千兵到底是防明军还是防清军? 而且,为何明朝放着m.xIaPE.com